-
决定大国兴衰靠政治领导力,而非政治制度
人类经历过几十个帝国,它们的兴起,持续和衰落都是在政治制度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道义现实主义理论认为,领导力的变化可解释大国的兴衰规律,因为大国兴盛和衰落的原因都在于政治领导。鉴于运用政治权力可执行,改革和废弃制度,因此领导力的核心是改革制度的能力。[全文]
-
总有人说中美的问题是缺乏互信,但其实都是利益考量
特朗普发动贸易战,美国在贸易上当然要付出代价,但是他说我只要给中国造成的损失比我大,那我就合算。技术脱钩也是,只要中国损失大于美国,那我就干。因为他是要遏制中国,防止中国过快地赶上美国。[全文]
-
疫情放大了无政府国际体系,全球合作还有未来吗?
国际社会在美国现任政府不那么遵守国际组织,搞脱钩战略,不断退群的情况下,这个世界的互联网不是越来越紧密,而是正在呈现一个碎片化趋势,主权的观念在回归和强化,主权的规范在重新制定,越来越强调主权,而不是越来越让渡主权。[全文]
-
为什么现在大国都不重视结盟了?
大国不以结盟方式竞争,小国则倾向于采取对冲战略。东盟国家发明的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战略是在中美之间搞对冲的典型。很快中东欧国家开始效仿这一战略,随后美国盟友对中美采取的战略也越来越有对冲色彩。如今,这一策略变得更加精细。[全文]
-
美国遏制华为,却证明中国打开了新世界
只要中国继续缩小与美国在技术上的差距,不同领域的技术标准之争就还会相继而来。技术优势比意识形态对大国战略关系的影响更大。国际政治力量的划分有可能出现新的三个世界,投入科技创新的资源多少与大国战略竞争的胜负正在形成正相关关系。[全文]
-
网络时代对一带一路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农业思维
关于一带一路,很多人还停留在传统农业思维,把重点置于国家间交通,在此思维指导下,传统基建项目可能出现问题,因为这些只能由主权国家运营。冷战时没有网络,而如今网络早已成为生活的必要条件。[全文]
-
应防止中美冲突进入意识形态领域
从乐观的方面讲,我认为中美不将经济冲突政治化是积极方面。但悲观的方面是,我不认为中美能够在贸易争冲突上达成的协议能彻底解决中美战争竞争问题。对两国来说,战略竞争的本质是双方实力差距不断缩小导致的权力之争。只要两国的实力继续缩小,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全文]
-
改革开放 40 年的国际关系学术研究
我国的国际关系研究正在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可是学习借鉴外 国经验和知识只能缩小差距,而要实现超越则要依靠创新,因此创新成为学术进步的最主要来源。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国际关系研究的创新能力,我们需要更加解放思想,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参与国际同行对话,参与最前沿的国际问题研究。[全文]
-
中美两极新格局下,将不再只按意识形态站队
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中美两极格局不大可能受到意识形态对抗所左右,也不大可能导致有关全球秩序变革的根本性冲突。大多数国家不会形成泾渭分明的军事或者经济集团,而是采取双轨外交政策,在某些问题上站在美国一边,而在另外一些问题上站在中国一边。[全文]
-
当前是冷战结束以来中国最好的战略机遇
中国现在存在着一些现象,让人不太好理解。比如说,我们国家基本上不生产奢侈品,但是我们又对奢侈品进口征收很高的关税。这能保护什么生产能力呢?保护一个自己不生产的商品,这样的保护起不到促进崛起的作用。[全文]
-
中美两极化趋势与国际体系研究的思考
大而不当的概念对国际关系研究影响很严重,以“大”字开头的概念铺天盖地,但多数属于空洞无物,主观想象没有客观依据支撑。总之,我们需要实证研究,需要实事求是的研究,从具体小概念和小事务入手研究国际秩序,国际格局,国际规范和国际体系的问题,提高研究成果的可靠性,而不是缺乏事实的所谓“大判断”。[全文]
-
即便特朗普想对中国发动一场冷战,他也已经无能为力
特朗普已经表明,他无意与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竞争。这在《2018美国国防战略报告》中有所体现:“我们不会将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他人。与美国的态度相似,中国政府也对与西方(尤其是与美国)之间爆发意识形态冲突的风险十分警惕。[全文]
-
中美之争,比的是谁能建立统一战线
中美之间有结构性矛盾,有零和博弈,有安全困境,难道就意味着中美之间一定耍用战争的方式来一决雌雄吗?当崛起国还没有足够实力应对霸主国的战略压力时,扩大国际战略支持就成为最大的和最紧迫的国际战略利益。要获取比美国多的国际战略支持,就得结交比美国还多的盟国。[全文]
-
战略朋友圈竞争加剧,是时候重启盟国关系了?
随着中国在未来十年内全面成长为超级大国,中美之间防止爆发军事冲突,维持和平竞争,对全世界都十分重要。由于两大巨人的冲突与竞争正在增加,预防性安全合作的重要性大于经济合作的重要性。建立网络安全治理规范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如果中国与邻国——尤其是美国的盟友——结盟,将对安全风险起到预防作用。[全文]
-
“中国世纪”真的来了吗?
中国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已超越美国,同时进入了“新常态”,全球关于中国未来的讨论再度大热。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不久前发文称,中国从2015年进入“中国世纪”。[全文]
-
中国外交,“周边”比美国更重要
中国崛起对美政策目标只有减少美国阻力的单一选项,而不可能争取美国的支持。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外交目标,则有减少阻力和争取支持的两重性。面对中国强于自己的现实,周边国家需要在借助和阻碍中国崛起的两个策略中进行选择。[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