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观点 | Opinion more
-
大片田地抛荒,中国粮食安全如何保证?
有人说,既然农民不种田,让资本来种不就可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问题是把关乎国计民生的农业寄托于资本,这方法可靠吗?也有观点认为小农生产是落后的,应该消灭。这种逻辑站在资本角度上,它忽视了广大农村地区的实际条件。[全文]
-
没粮荒,却有“粮慌”?别忽略我国的粮食出口量
某些自媒体的报道聚焦在世界多国宣布粮食禁止出口上,却忽略了中国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两个本质现象。中国对于进口农产品的依存度并不高。并且,在进口部分农产品的同时,中国还大量出口谷物粮食。这便是目前部分媒体报道中所经常忽略的事实。 [全文]
-
我从20年前就讲,最该立的法是“农民权益保护法”
村社是生态资源价值化实现的第一经济主体,今天中央提重构新型集体经济,可惜又被很多人污名化,质疑成“复旧”。其实无外乎生态资源不可分割,而村社是生态资源的定价主体。所以今天的乡村难道贫困吗?不,是你没把定价权给它。何为乡村社会的自主发展?当它可以自主对生态资源定价时。[全文]
-
农户养猪的合理性在哪?完全抛弃散养不可取
种养结合的生猪生产模式,既有助于农业去过密化,还能吸纳中农群体。一方面满足乡村猪肉市场需求,使农村作为猪肉市场稳定器的功能继续保持,避免出现社会性恐慌;另一方面有助于稳定基层秩序,中农群体通过养殖获得不低于打工的收入,成为乡村社会的中坚力量,有助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全文]
-
盘活宅基地,要警惕资本的虎视眈眈
在地方政府盘活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的政策设计中,特别需要掌握好效率和公平的平衡,警惕一些工商资本打着盘活闲置宅基地的幌子变相开发“小产权房”。[全文]
-
这里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干部农民为何都没积极性?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其重点集中于程序性措施,也就是填写各类表格文件,容易流于形式。对于村干部而言,极其不愿意接手扶持资金,资金审计也严格,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从群众层面讲,村庄集体经济发展与自身关系并不大,而且相比务工收入,分红所得可忽略不计。[全文]
-
政府高额补贴,从百度阿里挖人才,为什么这电商平台还是破产了?
原本设计的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行的电商体系也并未达到其初衷。高额补贴使得低于市场价格的农药,化肥等工业品迅速占领了农村市场,挤垮了乡村社会原有的小商店,但是农民所期待的农产品上行却由于种种原因未取得实质进展。[全文]
-
国家将动员1000万青年下乡?有人又带节奏
我并没有查到最近几年的暑期三下乡具体人次,但如果从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2831万人(这还没统计中专学生)这个基本盘出发的话,三年时间动员1000万人次大中专学生参与暑期的三下乡活动,并非一个遥不可及的任务。[全文]
-
土地制度存在问题,但真的需要大修吗
农村宅基地不是因为属于建设用地就天然值钱。试图让农民变现宅基地以获得进城资金,或是在农村宅基地上进行商业开发,只在少数地区能够实现。对于那些远离城市,缺乏旅游资源,区位条件一般的农村地区,不可能凭空产生出财富。[全文]
-
回乡记:我们村有wifi了
2018年,笔者所在的村庄发生了一件“大事”,村里要建统一的自来水了。在没有wifi和智能手机前,私人矛盾消解村庄公共性。少数一些人借私事对自来水问题提出反对意见,每次一开会便争执不休,集体决策无从谈起。[全文]
-
感谢农民
我们感谢农民,是因为农民开启了中国改革。1978年一个冬夜,小岗村18名农民搞起了“大包干”,开启了农村改革的进程。如今,改革已成为全社会共识,但我们不能忘了改革是农民启动的。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全文]
-
国营农场是走回头路吗?我在东北蹲点半个月
黑龙江旱作区农场普遍每年都进行土地调整。如某个农场的户籍人口有1.5万人,总土地面积20万亩,人均土地14亩,有50%的农民外出务工,留在农村耕种土地的农民户均耕地100-150亩。一块地的面积一般都有500-600亩,农民之间的土地没有田埂,用田垄数量来确定每户的耕种面积。[全文]
-
套补贴,造政绩,他们是这样一步步将合作社空壳化的…
从最初单纯的互助经营想法到见证一个与初心渐行渐远的亮点工程崛起,阿勇百感交集:“合作社实际上都是国家拿钱贴出来的,但是这个钱所起到的效果并不大。国家现在是把一部分人扶持起来了,大部分人都没有扶起来,在原地踏步,一部分人甚至还在倒退。”[全文]
-
扶贫干部,如何“白了少年头”
我国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往往交通不便,工作中在交通方面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笔者曾经调研的频临贵州望谟县城的一个乡镇下辖的行政村,许多村寨在高山上,即使只有几户,十几户人家,包村的乡镇干部也得经常去开会,做群众工作。[全文]
-
学会做老人?
“死亡”和“自杀”是在与老年人访谈时经常听到的词汇。尤记得访谈中遇到的一个70多岁老婆婆,她有三个儿子,现在老两口和儿子分开单过,主要靠自己种口粮田为生,当问及她今后的打算时,她随口说了一句:“真不行了,树丫子上挎着(即上吊的意思)!”[全文]
-
马云退休后要投身乡村教育,我们采访了几位他资助过的老师
“县城相对好一点,乡村教师都想往城里挤。”有数据统计,近5年来中部某校新招聘的乡村教师流失率达45.5%,目前留下来的要么已在当地成家,要么正等调走时机,大多是人在心不在的状态。[全文]
-
《土地管理法》不必大修,应立足于完善细节
《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应当立足于细节完善,即仅对少量不适应当前实践的规定进行修改即可。或搁置修改,而通过国务院条例来应对实践中出现的少数新情况。国土资源部修法说明认为必须修法的五条理由都显得牵强,不足以成为修改《土地管理法》的依据。[全文]
-
农村为什么不能完全市场化?
中国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几乎唯一没有大规模城市贫民窟的国家,原因就是中国失败的农民有退路。农民有退路,国家就有出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保持了社会政治稳定,正是因为进城失败农民可以退回农村。[全文]
-
谁是中国村治的实质主宰者: 乡贤还是中农?
案例在很大程度上与全国其他地方的状况有相似性,即乡土社区的基本单位日益遭到“虚体化”的处置。特别是近年来地方政府为了自己的事项能够推行而将村小组/自然村虚化以后,短期目标达到了,直接效益也提高了,但代价是毁掉国家安身立命的基础。[全文]
-
为什么中国餐桌上会有大量浪费现象?
2013年左右,一位东京大学教授来我们研究中心交流,开会之余我们用西瓜招待他。他当时捧着一大块西瓜边吃边感慨,这是我今年第二次吃西瓜,第一次是五月份在东京,一家四口买了四分之一个西瓜。我们对这位日本教授顿生怜悯之心。[全文]
-
-
资讯 | Information more
-
习近平对供销合作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
中央新文件:未来一半土地出让收益用于乡村振兴
-
中国农民丰收节之际,粮农组织总干事屈冬玉致辞
-
习近平和他的农民朋友
-
农业农村部:考虑建设国家级大豆种子生产基地
-
国办:严禁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
-
袁隆平90岁生日,许下了一个愿望!
-
山东:小麦茎基腐病害已突破1200万亩,严重威胁粮食安全
-
放心!库存稻麦可供全国吃一年以上
-
国家统计局:今年早稻总产量2729万吨,7年来首次实现增产
-
全国早稻增产趋势明显 收购进入旺季
-
食为政首,习近平吉林之行再强调
-
端稳中国碗 习近平这些“粮”言金句重千钧!
-
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端牢中国饭碗
-
食为政首——稳住农业基本盘增添发展底气
-
“金扁担”挑出大粮仓
-
全国夏粮生产再获丰收,产量创历史新高
-
储备玉米存在质量问题?中储粮公布初步调查结果
-
全国农村集体家底,摸清了!
-
鸡蛋价格大跌近30%,卖一斤亏0.7元
-
-
-
河南夏粮产量创新高,为何收购同比减少538万吨?
-
作物没长好,几百亩农田就被强挖,怎么回事?
-
中国葫芦第一村:村民靠葫芦致富 一个能卖3000元
-
亩产450公斤!袁隆平旱稻在华北平原试种成功
-
贪吃猫头鹰3闯农户大棚吃23只鹅,被抓现行一脸无辜
-
镇党委书记当主播:只要农民增收,愿意当网红
-
这位农民老大爷拿了个文学奖 被质疑山寨和抄袭
-
别人村的居住区像威尼斯,他们镇为何那么富
-
广东一村获9.9亿卖地款 村委称治安是首要问题
-
石家庄西瓜因“出道晚”败给海南西瓜 惨遭滞销
-
留守娃学桃园结义 三杯下肚“大哥”昏倒
-
2004年以来中央1号文件都说了啥
-
2014年习近平牵挂的11件农事
-
中科协副主席:国内很多农产品比外国贵
-
现实版桃花源? 网友:没有wifi我不去
-
珠三角唯一的公社大队
-
中国第一乞讨村——不为生活为致富
-
“地下水抽上来能当肥料!”
-
新生代农民工都用智能手机玩啥?
-
中国农村的网络生活(多图)
-